蜀汉的忠实粉丝一说起魏延,肯定绕不开他提出的“子午谷奇谋”。只可惜,诸葛亮当时否决了这条妙计,以至于到现在,大家还在激烈争论“子午谷奇谋”到底能不能助力蜀汉北伐取得胜利。很多人觉得这个计谋太过冒险,不太像能成功的样子,所以对魏延的军事才能也产生了怀疑。
虽说没人能拍着胸脯保证“子午谷奇谋”一定能成功,但魏延的统兵能力确实值得认可。公元219年,刘备占领汉中,自封汉中王。当时所有人都以为张飞会接替刘备镇守汉中,没想到诸葛亮却向刘备举荐了当时只是先锋官的魏延。
后来刘备问魏延打算怎么守卫汉中,《三国志》里对这一段记载得很清楚:刘备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,兼任汉中太守,全军上下都十分惊讶。刘备大宴群臣时,问魏延:“现在把重任交给你,你有什么打算?”魏延回答说:“要是曹操率全国兵力前来,我为大王抵挡他;要是敌方偏将率十万大军来,我就为大王把他们吞并。”刘备听了连连称赞,众人也都觉得他的话很有气魄。
果然,就像刘备和诸葛亮预料的那样,魏延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良将。诸葛亮五次北伐,虽然最终都失败了,但从土地占领情况来看,蜀汉还是稍占优势,这里面魏延功不可没。自古以来,大军团作战为了保证补给顺畅,都只能沿着道路行军。但汉中这地方特殊,到处是山地隘口,蜀汉人口没曹魏多,士兵数量自然也比不上。于是魏延想出个办法,把大军分散部署在各个隘口最狭窄的地方,堵住曹魏军队的去路。
这样一来,曹魏就算有百万大军也施展不开。一个隘口能容纳多少人,他们就只能派多少兵,魏延这一招相当于抵消了曹魏在兵力上对蜀汉的优势,迫使曹魏只能和蜀汉进行小规模战斗,没办法到汉中的平原地区展开大规模集团作战。这对曹魏来说非常不利,毕竟曹魏多骑兵,在这种隘口地形根本发挥不出优势。
诸葛亮去世后,魏延被杨仪诬陷,最终被杀,汉中的防务就交到了姜维手里。姜维采取了和魏延完全不同的战略,史称“敛兵聚谷”,简单来说就是集中兵力打击来犯之敌,坚壁清野让远道而来的敌军陷入困境,等敌军疲惫无功而返时,再追击歼灭。
这个战略被后世史学家批评得很厉害。宋代郭允蹈在《蜀鉴》里评价姜维“敛兵聚谷”的战略:“呜呼,姜维之亡蜀也,殆哉!”宋代史学家胡三省则说这种战略是“自弃险要,以开狡焉取强之心”。说得通俗点,魏延的战略是分散驻守,重点在防守;而姜维的战略是聚集士兵进行总攻,重点在进攻。
这个战略本身其实没什么错,但和当时蜀汉的国情不相符。姜维采用这个办法,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。第一,诸葛亮死后,姜维作为从曹魏投降过来的将领,在蜀汉备受排挤。为了不在政治斗争中丢了性命,他只能扛起诸葛亮未竟的北伐大业。但和诸葛亮不同,姜维根基太浅,急需用战绩证明自己的实力,像魏延那样等着曹魏来攻,对他来说不太现实。
第二,蜀汉经历夷陵之战和诸葛亮五次北伐后,国力空虚,兵力严重不足,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员进行北伐。要是想组织北伐,就必须把魏延之前分散在各个隘口的兵力收拢起来。《三国志·后主传》记载:“仅有甲士十万二千。”《晋书·文帝纪》里也有相关描述:“计蜀战士九万,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,然则余众不过五万。”
第三,《三国志·姜维传》里,姜维对自己“敛兵聚谷”的战略也做过解释。据记载,刘备留下魏延镇守汉中时,是在各个围点布置大量兵力抵御外敌,虽然符合《周易》里“重门”的意思,但只能抵御敌人,没办法获得大的战果。
不如等敌人来了,各个围点都收拢兵力、聚集粮草,退到汉、乐二城,让敌人进不了平原地区,再凭借重重关卡镇守。敌人攻不下关隘,野外又没有粮草,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食,自然会疲惫不堪。
第四,时间不允许蜀汉慢慢发展。曹魏占据着富裕的洛阳、山东、河北等地,兵员充足。虽然因为地域广阔,没办法把所有兵力集中起来攻打蜀汉,但翻看《三国志》就会发现,蜀汉后期,曹魏在诸葛亮和孙权连年北伐的情况下,仍然保有四十万以上的大军,仅各地的守城军队数量就超过了蜀汉的总兵力。如果继续拖下去,几年后曹魏就能轻而易举地消灭蜀汉,事实也确实如此。
姜维采用“敛兵聚谷”战术,实在是形势所迫。虽然就算姜维不改变魏延的统兵策略,蜀汉可能也很难延续下去,但“敛兵聚谷”确实消耗了蜀汉最后的精锐力量。邓艾进攻蜀汉时,蜀汉全国兵力不到五万,甚至还比不上邓艾率领的雍凉军。
诚信配资-证券app排行榜前十名-第一配资门户-股票杠杆平台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