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说起法律这码事儿,很多人可能觉得离自己挺远的,或者觉得它就是条条框框,冷冰冰的。
但最近奉节那边儿发生的一件事儿,却实实在在地让我们看到了法律的另一面,那就是它也可以很有人情味儿,很温暖。
这事儿的主角呢,是一个叫王小小的小朋友,还有他的爷爷老王,以及奉节县检察院的何暄检察官。
这事儿啊,得从去年,也就是2024年5月份说起。
那时候天气还有点凉,老王颤颤巍巍地走进了检察院。
他手里拿着一堆材料,看样子是背着天大的事儿。
一开口,老王就哽咽了,说他孙子王小小,从出生就受罪。
原来啊,小小是2018年1月16号出生的,可生下来没多久,就因为医院那边儿的一些问题,导致重度窒息,最后确诊了脑瘫。
这孩子,生活完全不能自理,吃喝拉撒都得有人照料。
后来法院判了,医院得赔偿101.75万元,这里头包括了1920天的护理费。
1920天,听着好像挺长,但一算,也就五年多点儿。
老王犯愁啊,他跟检察官说:“检察官,我孙娃子从出生就遭罪啊……这护理费才五年多,以后又怎么办?”是啊,一个重度脑瘫的孩子,这辈子都需要人照顾,五年多的护理费,那能顶什么用呢?
这笔钱花完了,小小以后怎么办?
这个家庭的未来,又该何去何从?
奉节县检察院检察三部主任何暄接待了老王。
他接过那些材料的时候,心里头就咯噔一下。
他知道,这不是普通的材料,这是压着一个家庭未来、一个孩子生命的“千斤重担”。
他一边看材料,一边琢磨着法律条文。
他脑子里一直回响着《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》里的一句话,就是说“护理期限应该计算到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为止”。
可王小小这情况,重度脑瘫,根本不可能恢复自理能力啊!
那这护理费是不是就该一直赔下去呢?
这五年多的赔偿,显然是不够的。
为了把这事儿弄明白,何暄没有光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。
他决定亲自去康复中心看看王小小。
他想亲身感受一下,一个重度脑瘫的孩子,日常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,到底需要多少护理。
康复中心的病房里,弥漫着一股消毒水的味道。
何暄见到了王小小。
这孩子才六岁,安安静静地躺在病床上。
何暄看到,护士和家属们每隔一会儿就得给小小翻个身,喂饭的时候也得小心翼翼地一勺一勺喂,清理的时候更是得细致入微。
这些活儿,都需要看护者寸步不离,一刻都不能放松。
这哪儿是五年就能结束的照护啊?
这分明是一条没有尽头、需要持续投入的漫漫长路!
何暄在病房里,还听到了家属们低低的叹息声:“这点钱……哪够以后啊……”虽然大家没多说什么,但病房里那种“无声的日常”,已经把答案明明白白地告诉了何暄:王小小的护理,是持续性的,五年多的赔偿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。
这趟探访,让何暄对“法律的温度”有了更深切的理解,他觉得法律不能只是冷冰冰的条文,它还得有温度,得能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。
回到检察院,何暄召集大家开了个案情分析会。
会议的气氛很凝重。
大家讨论的焦点很明确,也很沉重:法院之前的判决,主要依据的是鉴定意见里说的“护理期到评残前一天”这个结论。
那现在该怎么办?
难道就眼睁睁看着这孩子五年后没钱护理了吗?
后来,他们还开了一个公开听证会,邀请了各方代表来参加。
会上,大家的意见碰撞得很厉害。
医院的代表坚持说,之前的判决和鉴定意见都是“明确结论”,而且后续的费用也不确定,所以不能一次性赔付那么长时间的。
他们的意思就是,按照规矩来,鉴定报告怎么说就怎么赔,以后的事儿以后再说。
何暄听着这些话,心里头肯定不好受。
但他没有激动,而是非常沉稳地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。
他讲得很明白:“《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》制定的时候,它的本意就是为了保障那些因为受伤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人,让他们能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。王小小的护理需求是实实在在的,而且是会一直持续下去的,这点在医学上都已经有明确的结论了。护理费说白了,就是对这种‘丧失’能力的经济补偿。只要这种‘丧失’能力还存在,那这种补偿的考虑,就不应该在某个时间点上就停下来。”
何暄的这番话,就像一道光,把大家脑子里那些模糊的地方都照亮了。
他把大家的思路,从“鉴定报告的界限”引到了“法律最开始的用意”,从“一次性赔偿可能带来的风险”引到了“受害者权益应该持续得到保障”这个点上。
听了他这番话,大家开始认真思考现实中的困境了。
他们开始琢磨,如何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,找到一个既能保障王小小权益,又能让医院那边儿也能接受的办法。
结果呢,一个很有创意的方案就这么浮出来了,叫做“动态赔偿,阶梯保障”。
这个方案的核心意思就是,先赔五年的护理费,然后等五年到了,如果王小小还需要护理,那就可以再提出来。
这样一来,就避免了那种一次性赔特别长时间可能带来的执行风险,也通过给王小小保留了以后继续要钱的权利,保障了他权益能够持续得到救济。
打个比方说,这就像我们给孩子买保险,不可能一出生就把他未来几十年的医疗费都给他,因为未来情况谁也说不准。
但是呢,我们可以先给一部分钱,同时承诺,如果将来孩子生病了还需要钱,他随时可以再申请。
这样,既解决了眼前的燃眉之急,又给未来留下了保障。
这个方案,既讲道理,又讲情理,是个挺人性化的办法。
奉节县检察院经过认真研究,觉得法院之前的判决在护理费这块儿确实有不合适的地方,所以他们依法向重庆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提出了抗诉。
第二分院审查之后,完全支持了奉节检察院的意见。
到了2025年2月27号,虽然天气还有点冷,但这消息却让人心里暖和起来了。
经过市检察院第二分院的抗诉,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重新审理了这个案子,并且作出了再审判决:医院除了之前判的赔偿,还得再给王小小支付从伤残评定之后五年的后续护理费175296元。
但这笔钱,还不是最重要的。
最让人感到温暖和有力量的,是判决书里头那句写得清清楚楚、掷地有声的话:“五年期满后如王小小仍需护理,可另行主张权利。”
这句话,那可真是太关键了!
它就像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,让王小小一家看到了希望。
它告诉我们,法律不是一锤子买卖,对于像王小小这样需要长期照护的特殊人群,法律会一直关注着,一直提供保障。
它打破了过去那种一次性赔偿的局限,建立了一个可以持续、可以变化的保障体系。
这不光是王小小一家打赢了官司,更是我们国家的法治在变得更有人情味儿、更人性化的道路上,迈出了扎实的一步。
现在,再回到康复中心的病房里,阳光依然那么温暖。
何暄看着老王眼睛里重新燃起的希望,看着王小小在病床上努力训练的样子。
汗水在他绷紧的小脸上闪着光,阳光勾勒出他专注的轮廓,看着特别温暖,也特别有力量。
这力量,不光是孩子自己坚韧不拔,更是因为法律在背后给他撑腰。
你看,法律的阳光,就是这样一点点地穿透了生活中的阴霾。
它不光照进了这间小小的病房,更是在我们国家“司法为民”的这条路上,推开了一扇门,这扇门是守护特殊生命尊严的,里头充满了温情和韧劲儿,充满了希望。
这个事儿告诉我们什么呢?
它告诉我们,咱们国家的法律,不光有严格的规矩,它还有灵活的智慧和深厚的人文关怀。
它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,而是一个有温度、有力量的守护者。
它会不断地探索,不断地完善,努力为每一个生命,推开那扇通往希望的大门。
咱们可以想想,要是当初检察院没介入,或者没有提出这个“动态赔偿”的创新方案,那王小小一家五年后肯定又要陷入绝望了。
到时候,孩子没钱护理,生活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。
可现在呢,因为检察官们的努力,因为法律的灵活运用,王小小一家看到了持续的希望。
这不光是钱上的帮助,更是精神上的安慰,让他们知道,他们不是孤单无助的,国家和法律一直在关注着他们,保护着他们。
这个案例也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发:在处理那些涉及弱势群体的案子时,我们不能光盯着法律条文的字面意思,更要深入地去理解它最开始是为了什么而制定的。
得结合实际情况,用一种既灵活又有同理心的方式去运用法律。
法律有没有生命力,就看它能不能真正解决老百姓的问题,能不能回应老百姓最实际的需求。
奉节检察院这次做的事儿,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。
它证明了,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,用感情去投入,法律就能从“死板”变得“灵活”,从“冷淡”变得“温暖”,真正成为守护公平正义,点亮希望之光的一股强大力量。
诚信配资-证券app排行榜前十名-第一配资门户-股票杠杆平台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