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人又来了,这是第三次。手里拎着三十多亿现金,想买的不是房子车子,而是一台灰扑扑的机器 —— 中国刚研发出来的 “锻铸铣一体化金属 3D 打印机”。这台看起来不起眼的设备,能把战斗机零件直接打印成型,而且强度比传统锻件还要高。结果?还是被一句 “技术不卖” 挡在门外。三十年前我们拿着样品去美国求购设备,三十年后他们拎着钱箱来敲我们的门。
这项技术的诞生,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张海鸥教授多年的钻研。制造一个零件,以往的流程复杂得让人咋舌。从钢水铸造开始,历经开胚、回火、终锻、粗加工等一系列繁琐工序,还得动用各种机器设备,协调众多团队。环节多了,沟通成本高,工期自然长。但张海鸥的这台一体化 3D 打印机,一台机器就能搞定所有,大大缩短了工期。过去用传统工艺至少要 1 周才能完成的零件,现在仅需 3 天就能交付。
当然,美国人看重它,可不只是因为能节省时间。关键在于,很多常规技术搞不定的零部件加工,它却能轻松应对,尤其是航空航天领域的精密零件。像航空发动机所需的耐高温零件、磁悬浮列车的关键支撑部件等,都能用这项技术处理。这对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,意义非凡。
张海鸥并非首个研制 3D 打印数控机床的人,只是这项技术难度太大,不少人中途放弃。他能坚持下来,还得感谢和妻子的 “争吵”。当张海鸥首次向妻子提出 “铸锻铣一体化” 构想时,妻子王桂兰本能地反对。
在她看来,制造领域的工艺历经近千年发展,工序早已成熟。要打破这种模式,在一台机床上完成多道工序,谈何容易。但架不住张海鸥的坚持,王桂兰最终同意实验,最初甚至抱着 “失败后张海鸥就会放弃” 的想法。
可研究开始后,王桂兰逐渐认同了丈夫的观点。实验中的一次次失败,给两人带来巨大压力,他们常因实验思路、结果分析等问题争吵。奇妙的是,每次争吵后,都能找到突破点,调整实验方向。就在这不断的失败与争吵中,研究方向愈发清晰,技术框架逐步成型。
2017 年,张海鸥成功用这项技术制造出世界首批 3D 打印锻件,彻底颠覆了西方长期主导的 “铸锻铣分离” 传统制造历史,让我国 3D 打印技术实现从 “跟跑” 到 “领跑” 的跨越。如今,已有多家公司与张海鸥团队签订技术合作协议,该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广泛应用。
例如,在航空领域,用这项技术制造飞机起落架,传统工艺需先熔铸锭,再加热锻造,不仅成品率低,材料浪费率高达 90%,而 3D 打印起落架仅需传统工艺 10% 的材料,成本降低的同时还减少污染,且经检测强度和断裂韧度超过传统锻件。
2020 年,“铸锻铣一体化 3D 打印技术” 被列入《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》。这之后,美国一家航空发动机制造商多次找上门,愿出高价购买设备,均被拒绝。
毕竟,这是关乎国家战略安全和民族利益的核心技术。相关统计显示,我国中低端数控机床产量大,但部分高端数控机床仍需进口,航空发动机领域也存在类似问题,高性能复杂构件加工难度大、成本高,部分核心技术被西方少数国家掌控。而这项技术的出现,有望打破这一局面。
如今,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突破不断涌现。从高铁到 5G,从航天到新能源,我们正一步步摆脱技术依赖,走向自主创新的康庄大道。未来,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,“锻铸铣一体化金属 3D 打印机” 必将在更多领域大放异彩,助力中国制造业攀登新的高峰,让那些曾经对我们技术封锁的国家,深刻认识到中国科技崛起的磅礴力量。
诚信配资-证券app排行榜前十名-第一配资门户-股票杠杆平台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